首页 资讯 正文

昆明市场平价雪糕成主流 3—6元区间最受欢迎

体育正文 131 0

昆明市场平价雪糕成主流 3—6元区间最受欢迎

昆明市场平价雪糕成主流 3—6元区间最受欢迎

5月23日(rì),省委宣传部(xuānchuánbù)、省总工会在(zài)云南广播电视台举行云南省“最美职工”年度人物发布仪式,发布2024年云南省“最美职工”年度人物先进事迹。

经过前期推荐、选树、公示,于虹、王邦明、付思斯、李云、李关平、李忠永、陈坤(chénkūn)、金发(jīnfà)敏、周虎、赵建友、益西春初、黄道(huángdào)军12名职工被选树为2024年云南省(yúnnánshěng)“最美(zuìměi)职工”年度人物;冉红艳、刘晓芳、许绍华、余友妮、郑德杨、施永艳、章昊、彭贵荣8名职工被选树为云南省“扎根边疆最美职工”年度人物。

此次发布的(de)20 名“最美职工”年度人物来自全省各行各业,是全省职工的优秀代表:他们有(yǒu)的追求卓越、勇于创新,带领团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;有的敢为(wèi)人先、争创一流,为发展新质(xīnzhì)生产力,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贡献智慧;有的扎根边疆、甘于(gānyú)奉献,用(yòng)知识(zhīshí)点亮边疆孩子探索宇宙的梦想(mèngxiǎng),用双手守护“美丽公路”的通畅;有的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,用奋斗和汗水在生产一线锤炼过硬技术;有的立足岗位、勇担(yǒngdān)使命,在服务“一带一路”中点燃青春之光,用真诚播撒平凡人的光彩。他们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最美模样,唱响了“中国梦·劳动美”的时代旋律。

“最美(zuìměi)是(shì)守护、最美是探索(tànsuǒ)、最美是安全、最美是一丝不苟、最美是奋斗、最美是责任、最美是担当(dāndāng)、最美是坚守……”发布仪式播放了最美职工故事短片,“最美职工”上台领奖,并分享了自己心中“什么是最美”。

省委宣传部、省总工会号召全省广大职工以(yǐ)“最美职工”为榜样,以创新创造、实干(shígàn)担当汇聚奋进力量,以辛勤劳动、诚实劳动绘就奋斗蓝图,在服务我省(wǒshěng)“3815”战略发展目标(mùbiāo)中当好主力军、建功新时代。

引领(yǐnlǐng)电力科技创新的先锋

面对人工智能(réngōngzhìnéng)发展的浪潮,南方电网云南电力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技术(jìshù)研究所副所长(fùsuǒzhǎng)于虹带领团队开发适用于电力系统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,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全过程深度应用,助力公司实现(shíxiàn)科技自立自强。

2009年,为改变因缺乏可靠检测(jiǎncè)手段导致电力系统故障频发的现状,于虹提出将X射线检测技术引入电力系统设备检测的想法。为印证该想法的可行性,她几乎(jīhū)将所有时间都投入研究中。经过一年的反复(fǎnfù)试验,第一套设备研发成功并投入应用。该设备可在“不(bù)打开”的状态下发现内部故障,检测周期也由以前拆卸设备3天压缩(yāsuō)至0.5小时,极大节省(jiéshěng)了检测时间,大大提升了检测准确率。

随后,于虹团队又首次将X射线DR检测及脉冲X射线技术应用于电力设备(diànlìshèbèi)缺陷诊断(zhěnduàn)中,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(le)(le)2.5米高程、0.52高负载自重比的(de)协同机器人,解决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电力设备检修难的问题。这一系列数字成像透视检测应用创新成果,填补(tiánbǔ)了电力行业数字成像透视检测的技术空白,为电网安全可靠供电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。

面对公司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跃升的转型,于虹牵头组建云南(yúnnán)电网公司人工智能(zhìnéng)技术团队,联合南方电网(nánfāngdiànwǎng)云南楚雄供电局开展技术攻关和自主研究,成功研发了适用于云南配(pèi)网机巡实际的智能算法,开发的“配网机巡图片智能识别工具V1.0”,峰值处理速度可达14000张/小时,较人工审核的800张/小时提升(tíshēng)效率约17倍。

二十余年(èrshíyúnián)如一日坚守电力一线,于虹先后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,主持完成20余项南网重点科技项目,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,荣获(rónghuò)“全国五一(wǔyī)巾帼标兵(biāobīng)”称号。

让小包裹(bāoguǒ)传递“大温暖”

“尊重客户,才能赢得信任。”这是云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收派员王邦明的(de)工作信条(xìntiáo)。自2014年入行以来,他年均收发件4.92万件,在站点、片区(piànqū)服务市民2万余人次,成为客户信任、同事敬佩的“金牌(jīnpái)快递员”。

在王邦明看来,快递服务是(shì)一种情感的(de)传递与(yǔ)交流,高效快捷送达每一个包裹是快递员的责任。面对客户的寄件需求(xūqiú),他能够根据包裹的大小、形状和重量,迅速选择最合适的纸箱进行包装,并准确预估出包裹的重量和所需收取的费用。

他所负责的派件区域地形复杂、道路纵横交错(zònghéngjiāocuò)。为节省时间,他下苦功夫将区域内的大街小巷、捷径(jiéjìng)小路都铭记(míngjì)于心(yúxīn),按照规划有序派送包裹,尽可能减少路途(lùtú)时间。2022年,在昆明市快递员技能竞赛中,王邦明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荣获“技术状元”称号。

王邦明不仅对业务要求高,更是把安全(ānquán)生产刻进(kèjìn)骨子里。每天清晨他都会提前(tíqián)半小时到岗,检查水电门窗;下班后,又独自巡查线路(xiànlù)隐患。他还是公认的热心师傅,亲自示范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分拣包裹(bāoguǒ),如何巧妙地包装(bāozhuāng)不同类型的物品,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地沟通,热情帮助年轻人提升专业水平。多年来,他累计带徒16人,成为站点的骨干力量。

11年时间,王邦明在“小包裹”的传递中(zhōng)书写着“大幸福”的奋斗答卷(dájuàn),让平凡的岗位闪耀出不平凡的光芒。

匠心护航(hùháng)高铁“智慧大脑”

在昆明南电务段车载分析工区,信号工(xìnhàogōng)付思斯坐在不足2平方米的(de)工位上,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页(yè)页系统数据,这是她的工作日常。

如果说ATP(列车自动保护系统)是动车组(dòngchēzǔ)的大脑(dànǎo)和眼睛,付思斯就是ATP系统背后的安全守护者,通过分析数据、发出预警,保障(bǎozhàng)每一趟列车安全正点行驶。

2001年,付思斯的(de)职业生涯从滇越铁路米轨线起步。3年时间(shíjiān),她就从只能辅助检修的新手(xīnshǒu),成长为能独立完成LKJ-93型车载(chēzài)设备装车的技术骨干。后来,她主动转战准轨铁路,凭借过硬的数据分析能力,成为云南首批高铁列控车载信号工。

云南高铁开通初期,面对20余种陌生分析软件,付思斯背着电脑往返动车组两头下载原始数据,梳理出针对不同(bùtóng)型号动车组设备的数据分析方法(fāngfǎ)及设备原理图,帮助职工更快(kuài)熟悉掌握新设备新原理。

2021年中老铁路开通,40岁的付思斯(fùsīsī)主动请缨加强(jiāqiáng)中老铁路ATP数据分析(shùjùfēnxī)。为破解老挝文操作界面难题,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学习老挝语。

付思斯说(shuō):“受各类(gèlèi)因素影响,难免会出现数据‘错误’导致列车延误、降速等情况(qíngkuàng),这样的‘错误’很微小,只靠(zhǐkào)系统识别不够准确,需要分析人员进行甄别。”为此,她总结了“三心二意(毅)”工作法——细心、用心、恒心与(yǔ)责任意义、攻坚毅力,已累计帮助团队发现70余处设备隐患。

2023年“付思斯技能大师工作室”成立后,她承担起技能人才培养、技术攻关(gōngguān)、成果(chéngguǒ)转化的重任,带领团队先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8项,完成技术革新3项,年节约成本170万元(wànyuán)。

以科研为笔写出胶林创新(chuàngxīn)密码

在特种高性能橡胶研发领域(lǐngyù),李云研发的航空轮胎专用(zhuānyòng)(yòng)胶,成功扭转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,让ARJ21(C909)民航客机用上了“中国造”;参与研发特种航空轮胎专用天然橡胶,为国产高端橡胶制品注入“强心剂(qiángxīnjì)”。

李云现任勐腊田野橡胶(xiàngjiāo)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、首席技术官、省级(shěngjí)企业技术中心主任,高级工程师,高级制胶工。他扎根生产研发一线,全方位拓展技术探索边界。在(zài)橡胶加工(jiāgōng)关键环节,开展环保凝胶提取、橡胶多级浮洗筛选工艺、五级压绉成型工艺和抗氧化工艺生产技术研究。在浮洗筛选环节,设计创新设备与流程,高效去除胶料杂质、灰分等(děng)非胶成分,确保(quèbǎo)胶料纯净度。秉持可持续(chíxù)发展理念,李云在橡胶林综合利用与环保处理技术上持续发力。在反季节割胶技术研究中,巧妙平衡(pínghéng)橡胶产出与树木(shùmù)养护关系;探索天然橡胶加工废水提取有机肥路径,变废为宝,滋养橡胶林生态;深挖橡胶林下(xià)经济潜力,开展鸡枞、砂仁(shārén)等作物种植开发(kāifā),拓展产业多元增收渠道;创新橡胶加工恶臭气体(qìtǐ)无害化处理技术,通过“一种气液混合喷淋箱及臭气处理系统”等专利成果运用,净化生产环境,守护绿水青山,推动橡胶产业绿色转型。

近年来,李云凭借卓越(zhuóyuè)科研成就与行业贡献,获得西双版纳州雨林工匠、青年人才等诸多荣誉,在(zài)省、州级(zhōují)创新大赛中多次折桂。他的发明专利“一种气液混合喷淋箱及臭气处理系统”荣获云南省第五届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。他参与编写(biānxiě)行业团体标准(biāozhǔn),制定企业标准,规范行业生产流程,引领天然橡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。

分毫(fēnháo)必较织就云端安全网

当游客(yóukè)们(men)坐上西山索道,沉浸在(zài)俯瞰滇池西山美景的喜悦中时,就是李关平和同事们最忙碌的时刻。这条长2000米的索道,是国内唯一一条既跨水又越山的索道,高峰期每天运载游客超1万人次。

作为(zuòwéi)云投集团昆明旅游索道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、安全技术总监,李关平深知:“每当游客踏上吊厢时,就(jiù)把沉甸甸的信任交给了我们。”20年来,他用匠心(jiàngxīn)守护着这份信任。

2005年盛夏(shèngxià),李关平初入职场就开始维护这条从法国进口的索道设备。面对全法文图纸,他花了5年时间啃下千页外文资料,最终(zuìzhōng)实现“闭眼画(huà)电路图”。每天比游客早到1小时做好设备检修(jiǎnxiū),晚走1小时查看设备情况,校准设备精准到0.1毫米。

一次,索道(suǒdào)突发“主变频器功率故障”警报,滞留86名游客。根据安全法规,3.5小时内无法恢复(huīfù)运行就将酿成事故。巨大压力下,他带领技术团队迅速展开排查,在30分钟内锁定故障紧急(jǐnjí)处理(chǔlǐ)并成功复位,避免了安全事故发生。

2015年,面对已运行20年的“高龄”设备,李关平创造性提出“智能化改造+国产替代”方案(fāngàn)。历时九载攻坚,团队完成30余项关键改造,索道运行故障率(gùzhànglǜ)下降68%,安全性能提升(tíshēng)200%,能耗降低25%,成为全国老旧索道改造的典范(diǎnfàn)。

去年,李关平履新云投索道事业部总经理,带领团队为香格里拉石卡(shíkǎ)雪山等索道建设提供技术方案(fāngàn)。他还推动建成云南首个索道实训基地(jīdì),3年间培养了200余名专业人才,在云南省的各条(gètiáo)索道守护着游客的安全。

作为云南小龙潭矿务局有限责任公司机修分公司综合维修焊工,“90后”哈尼小伙李忠永练就了应对特殊(tèshū)材质(cáizhì)和严苛要求的高超焊接技能,为矿务局解决了大量的维修重难点(zhòngnándiǎn)问题。

2013年,李忠永(lǐzhōngyǒng)进入小龙潭煤矿,勤奋好学的(de)他从年轻人中脱颖而出,工作不久(bùjiǔ)就参与了(le)多项重要技术改造工程。2014年,被(bèi)抽调进入机修分公司成立的“杨建明创新工作室”,针对矿务局公司采剥生产设备中的疑难问题(yínánwèntí)开展技术攻关。为解决困扰已久的剥离生产主力福莱纳载重汽车排料不完全、自重太大导致油耗过高的难题,工作室设计人员反复实验,确定了改造翻斗货厢的创新方案,但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瓶颈——制作货厢的新型钢板组装焊接(hànjiē)后强度达不到预期效果。关键时刻,李忠永站了出来(chūlái),反复尝试钻研每一步工序,排除(páichú)所有可能影响焊接质量的细小(xìxiǎo)偏差,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焊接方法。自此之后,李忠永开启了对特殊材料焊接技能(jìnéng)的专心探索。

在一次紧急抢修中,负责装载机液压油缸(yóugāng)焊接和挖机大臂轴孔堆焊项目的老师傅因年龄(niánlíng)大,体力不支无法(wúfǎ)继续完成焊接任务。李忠永临危受命,承担起这项工艺要求(yāoqiú)严、质量要求高的任务,并出色地完成了焊接工作。

2023年,开远市总工会为(wèi)“李忠永技师工作站”授牌,工作站针对(zhēnduì)生产过程中遇到的(de)机械焊接方面的疑难杂症进行技术攻关,为公司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。

李忠永总是把工作中的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(fēnxiǎng)给每一位同事,他还(hái)在公司开展了焊接技能实操培训(péixùn),为矿务局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焊工人才。

“妙手回春(miàoshǒuhuíchūn)”的设备医生

在个旧市云锡股份锡业分公司熔炼车间,有位被工友们称为“设备神医”的机械工程师——陈坤。30年间,他守护(shǒuhù)着冶炼生产线的“健康脉搏”,在平凡(píngfán)岗位上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非凡奋斗(fèndòu)诗篇。

陈坤对技术的追求堪称极致。他整日与图纸为伴,设备每一个部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都要搞清楚。在设备维修过程中遇到(yùdào)疑难杂症时,他就(jiù)蹲守现场(xiànchǎng)几天,反复检查和推敲,直到解决问题。

2007年,在6000kW绿色节能配套设备检修中,面对汽轮机汽封备件短缺的棘手难题,陈坤以手工工艺挑战精密修复,最终让设备如期“复活”,保障了试车的顺利进行。2010年,汽轮机故障停机,他仔细检查后(hòu)发现(fāxiàn)复速级的隔板汽封有脱落(tuōluò)的痕迹,便采取手工制作汽封的方式进行修复,经过反反复复几十次(jǐshícì)调试,将原本20天的工期压缩到5天,让机组一次并网发电(bìngwǎngfādiàn)成功(chénggōng)。

2024年,陈坤带领团队优化改造(gǎizào)喷枪套筒风管结构(jiégòu),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图纸推演、现场实测,终于让喷枪使用寿命从120个炉期(lúqī)跃升至162个炉期,刷新了(le)历史纪录。同年,他带领团队攻坚干粉喷吹强化熔池熔炼新技术,最终完成(wánchéng)核心装置研发,优化喷吹工艺核心参数30余条,申报发明专利6项。

如今,“陈坤工作室”已经(yǐjīng)成为公司的人才摇篮——有人摘下全国青年岗位(gǎngwèi)能手桂冠,有人成为云南省工匠,还有人跻身技术能手(jìshùnéngshǒu)行列。这支(zhèzhī)创新团队累计提出99条合理化建议,为公司创造效益2400多万元。

举“重”若轻的(de)“吊装大师”

在(zài)某大型水闸门叶顶升项目中,作业环境和安装工艺都(dōu)不允许大型机具进场吊装,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(zhījì),金发敏凭借多年(duōnián)工作经验,采用6组液压顶升装置对水闸门叶整体顶升,在保证水闸门叶整体受力均衡同时,又做到顶升过程同步,节约吊装成本30余万元。

作为十四冶建设集团云南安装工程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“起重技能大师工作室”的负责人,金发(jīnfà)敏自参加工作以来,长期扎根施工一线,将执着专注(zhuānzhù)、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落实(luòshí)到每一次(yīcì)施工中。他(tā)勇于探索新工艺、新方法,在攻克技术难题过程中,从稚嫩学徒成长成同事交口称赞的“金大师”。多年来,他参与解决现场技术难题110余项,为公司节约资金800余万元。

在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,他还注重对实践经验归纳总结,利用工作之(zhī)余针对大型吊装作业的重点、难点,总结整理形成技术文件、论文,先后被授权(shòuquán)实用新型专利3项(xiàng)、发明专利1项、工法4项。

“技术这一关乎个人(gèrén)与公司生存发展的饭碗不能丢,要一茬(yīchá)接着一茬干,青出于蓝胜于蓝。”这是金发敏经常对徒弟和青年职工说的话。工作中,他注重发挥工作室人才(réncái)孵化作用,积极(jījí)引导、带动青年职工刻苦钻研、勤练技艺。

28年来,金发敏参与建设项目30余个(gè)(yúgè),云铜新增产能技改等3个工程项目获(huò)国家优质工程奖,赤峰云铜环保升级搬迁改造等4个工程项目获部优(bùyōu)工程奖。他先后荣获“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”及“云岭首席技师”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等称号。

金色炉台上的技能(jìnéng)大师

2004年,周虎进入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,20余年来,他把炉台(lútái)锻造成人生的舞台,从一名炉前工(lúqiángōng)成长为(wèi)炉长、大炉长、技能大师。

刚站上炉台时,周虎便立下清晰目标——炼好钢、当炉长。他见缝插针向(xiàng)老师傅请教,一边(yībiān)学一边实践,工作能力迅速提高。成为转炉炉长后,周虎多次带领团队成员创下当日炼钢冶炼炉数(shù)20炉、内控合格率达97%、终点出钢碳≥0.06%的(de)炉次占比70%等纪录,带领的班组先后获得昆钢公司“特级班组”“质量(zhìliàng)控制(kòngzhì)金牌班组”等称号。

如今,“周虎(zhōuhǔ)技能大师工作室”成立近十年(jìnshínián),周虎担任(dānrèn)着炼钢一作业区炼钢大炉长,他的视野越来(lái)越广阔——技术(jìshù)创新才能获得极致能效。针对降渣料消耗技术难题,他带领团队制定了兼顾炉况可控的情况下降渣料的办法,渣料吨钢消耗由40公斤降到36公斤,产生经济效益近千万元。氩站加废钢精炼炉操作法、转炉回收煤气(méiqì)烟罩自动升降(shēngjiàng)项目、炼钢厂转炉底吹系统改造……多年来,他先后提出2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,累计为公司创效6000余万元。

效益之外,周虎带着团队还制定出一套合理控制氧枪高度、氧气流量的过程(guòchéng)控制方法,有效遏制(èzhì)了炼钢厂黄烟外溢现象。

在(zài)工作中,周虎还主动承担师带徒、技能讲授、实训指导等传帮带和炼钢技能培训任务,带出技师3人(rén)、高级工11人、班组生产骨干12人,8人走上了转炉(zhuànlú)炉长岗位,工作室、攻关团队更是成为公司创新创效的(de)“孵化器”。

2016年11月(yuè),24岁(suì)的(de)赵建友作为中铁八局集团昆明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分子,来到老挝乌多姆塞省孟阿县班那汉村。这里,中老铁路的建设正如火如荼。

刚到(dào)(gāngdào)不久,赵建友(zhàojiànyǒu)就注意到,机械、材料在老挝13号公路与(yǔ)项目部三工区驻地之间流转只能通过轮渡。他和工友们讨论后,向项目部提出修建一条便道的建议并(bìng)得到采纳。于是,赵建友带领工友们钻入深山老林,踏勘测量、确定走向,在恶劣(èliè)自然环境中加班加点,最终完成了30多公里的便道建设,为工程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为当地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。

次年(cìnián),赵建友转战到铁路线的核心控制性工程之一——福格村隧道的2号斜井施工现场。短短十个月内,他带领技术团队成功应对洞口顺层偏压、塌方等困难,顺利完成长1052米、高差(gāochà)102米斜井施工。团队制定(zhìdìng)科学周密的施工方案并建成斜井段及(jí)大里程方向的反坡排水系统,高质量完成了(le)隧道正洞的施工任务。

2020年,赵建友回国担任勐绿高速公路第9项目(xiàngmù)经理部工区(gōngqū)长。一天,项目部所在地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发生(fāshēng)连续暴雨后,在排查隐患时,赵建友发现工区驻地后方主排水沟出现大量泥沙、洪水漫沟(màngōu)的情形。他迅速通知工区立即疏散。几分钟后,大量泥沙伴随(bànsuí)洪水涌入工区驻地,持续30分钟,涌入500立方米淤泥及石渣,11名工友因疏散及时毫发无伤(shāng)。

发挥专业优势,深入(shēnrù)施工现场解决技术难题、提高施工效率;运用现场经验,危急时刻(shíkè)挺身而出应急处突、事事讲安全,赵建友的青春(qīngchūn)在施工一线闪耀。

雪山(xuěshān)下的 “绿衣使者”

在迪庆藏族自治州(díqìngzàngzúzìzhìzhōu)香格里拉市五境乡,有一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“绿衣使者”的女邮政员——益西春初。自2006年加入迪庆州邮政系统以来,她努力克服身体残疾带来(dàilái)的不便和困难,以极高(gāo)的投递准确率,确保了每一封邮件、每一个包裹安全、准时送达(sòngdá)。

五境乡地形复杂、山路崎岖,投递难度极大,过去通信不便时,常常遇到地址(dìzhǐ)不详或邮件无法(wúfǎ)投递的(de)(de)情况。“最开始那几年,村民们没有手机、座机,多数都需要上门服务,有时遇到客户(kèhù)不在家,一封信(yīfēngxìn)、一个(yígè)邮件需要反复投递很多趟才能送(sòng)达,这导致不少群众不理解甚至质疑投递时效。”益西春初并(bìng)没有抱怨,而是耐心解释并努力改进。每次送完件,她都会和村民们聊上几句,了解经常外出的时间和周围邻居的情况,或用地形特征等(děng)记录下准确的地址,确保有效投送。随着移动通讯和村镇建设的发展,益西春初的工作重点升级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,让客户满意。除了加强与客户沟通,充分了解每个人的需求外,在遭遇暴风雨或泥石流等灾害后,她总是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,先告知客户快递(kuàidì)情况,再(zài)克服困难最快时限恢复邮件的正常投递。19年来,益西春初从未有过一次错投或投诉。

“每(měi)一封邮件都承载着(zhe)寄件人的深情厚谊,必须尽全力确保它们顺利送达。”益西春初不轻言放弃的精神,赢得了广泛赞誉(zànyù)。她(tā)先后获得云南省“最美快递员”、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迪庆州公司“创客之星”、迪庆州邮政快递行业劳动竞赛“先进个人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“火眼金睛(huǒyǎnjīnjīng)”炼就浮选状元

观察泡沫颜色、检测药剂流量(liàng)、调节充气量大小、调整液位高度……在(zài)驰宏锌锗(zhě)彝良驰宏矿业选矿厂轰鸣的车间里,磨浮作业经理黄道军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

在岗位耕耘20多(duō)年,黄道军仅凭肉眼观察浮选(fúxuǎn)泡沫的颜色就能迅速判定浮选药剂用量的多与(yǔ)少、生产指标的好与坏,仅凭目测就能判定矿石的品位,还能够听声音判断浮选设备的运行状态。

“独门(dúmén)绝技”的背后是一直坚持“比别人(biérén)多学一点、多干一点、多想一点。”

2000年,黄道军进入昭通市铅锌矿(彝良驰宏(chíhóng)矿业有限公司前身(qiánshēn)),成为一名浮选工人。他除了跟着师傅学习每道工序,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矿物加工课程,一遍又一遍翻着书本,一次又一次跑(pǎo)到现场验证,记录下每一个(yígè)技术细节。

随着技术日益成熟,他主动挑大梁、解难题。他曾经连续三天三夜奋战在高频筛调试“战场”,解决了“给料渣浆泵‘喘气’导致过程控制(kòngzhì)困难,分级效果极差”的(de)(de)难题。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“平衡操作法”,成功解决了高硫铅锌(xīn)矿混合浮选(fúxuǎn)中脱锌尾矿返浆量不(bù)稳定的问题(wèntí),使锌金属回收率较设计值提升2.6%,每年为企业增效超千万元。面对铅精矿品位异常偏低的困境,他连续数日翻查实验数据、观察矿浆泡沫,最终提出添加(tiānjiā)碳酸钠的解决方案,突破传统高碱(gāojiǎn)分选模式,推动锌回收率达到行业领先的96.38%,创效超5000万元。

黄道(huángdào)军工作室于2017年(nián)成立至今,黄道军培养了12名(míng)浮选技师、3名工程师,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(de)中(zhōng)坚力量。2023年,在云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矿石处理工(铅锌选矿)技能竞赛中,他摘得浮选状元桂冠,所在团队中有3名参赛选手进入前10名,用实力树立了行业标杆。

边疆(biānjiāng)教育的“拓荒牛”

冉红艳是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第一小学党总支副书记、校长,她用近30年的坚守,为边疆孩子点亮了(le)知识的灯塔(dēngtǎ)。

1996年,冉红艳来到金平县偏远的(de)乡村小学任教。白天,她创新教学方法,将游戏(yóuxì)融入课堂;夜晚,她走村串寨家访,说服家长支持孩子上学(shàngxué)。2011年,接任金平一小校长后,冉红艳发现,学校面临三大(sāndà)难题:教师队伍(jiàoshīduìwǔ)青黄不接、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、家校(jiāxiào)教育脱节。针对这些(zhèxiē)问题,她推行了三大改革:建立“师徒(shītú)制”教师培养体系,重点培养了12名骨干教师;首创“双语阶梯教学法”,开发了7套校本教材;构建家校共育平台,家长参会率从40%提升至92%。在她的带领下,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州级示范校。

在金平这个(gè)边疆县,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风险。冉红艳发起“一个都不能少”助学(zhùxué)工程,累计资助贫困生2000余名。她个人长期资助8名学生完成大学学业。为扩大教育帮扶范围,冉红艳组织教师团队(tuánduì)开展跨13个乡镇的支教(zhījiào)行动。她还创新“一校(yīxiào)带多校”模式,带动周边12个乡镇小学共同发展。

境外中文教育的(de)“书香使者”

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我省25个(gè)边境县市之一,有4个乡镇与缅甸(miǎndiān)佤邦接壤。佤邦通行汉语(hànyǔ),学校教学以中文教材教辅为主。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孟连县新华书店独特(dútè)的使命——助力境外中文教育。

2015年(nián),刘晓芳加入新华书店,担负起向佤邦发行(fāxíng)中文(zhōngwén)教材教辅的工作。经过她(tā)和同事的共同努力,孟连县新华书店对佤邦的中文教材教辅发行覆盖面持续扩大。如今,孟连县新华书店已成为(chéngwéi)佤邦大部分学校中文教材教辅和非书业务的主要供应商,中华文化在当地(dì)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。近5年来,刘晓芳累计服务10余万名佤邦当地学生,大家都亲切地叫她“书香使者”。

从孟连(mènglián)县城到佤邦学校,虽然只有(zhǐyǒu)50公里的路程,但因为路况不好,往返需要近(jìn)8个小时的车程。刘晓芳总是挤坐在车厢的角落,开始一趟趟艰苦的送书之旅。

近年来,在她的积极组织下,孟连县新华书店多次与缅甸相关机构、学校共同开展了“笃学尚读计划(jìhuà)”“勤耕悦读计划”等边境阅读分享交流活动,讲好中国(zhōngguó)故事(gùshì)、云南故事。

2020年1月,富滇银行瑞丽分行姐告支行行长许绍华主动报名参加驻村工作队,投身到瑞丽市贫困山乡的(de)脱贫攻坚工作中去(qù)。

刚到村里,许绍华(xǔshàohuá)便马不停蹄开展走访摸排,摸清了瑞丽市勐秀乡各村群众面临的困难(kùnnán)和需求(xūqiú),并利用自身行业优势,积极协调各方资源,为大家解决(jiějué)产业发展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(nántí)。在南京里村,许绍华主动协助农户向银行申请还款续贷,帮助经营困难的农户缓解资金(zījīn)压力;发起“以购助农”活动,帮助留守老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。他还四处(sìchù)协调资金改善村民活动室硬件配置、资助困难群众子女就学、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保障。在他的带领帮助下,南京里村24户73名贫困群众全部如期脱贫出列(liè)。

2021年6月3日,许绍华被选派到畹町镇新合村(cūn)开展乡村振兴工作。他推动实施“三个一批”计划,帮助村里37名劳动力(láodònglì)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;协调挂包单位开展捐资助学,多方申请(shēnqǐng)筹措资金支持群众发展,推动抗战老兵村1030万元乡村振兴试点项目落地建设并取得积极(jījí)成效,实现了贫困发生率为零(líng)的目标。

“怒江山高坡陡又是大峡谷,没有公路发展不起来。”这个认知,贯穿着(zhe)怒江公路局福贡公路分局石月亮公路管理所所长(suǒzhǎng)余友妮的成长历程(lìchéng)。长大后,她选择成为怒江峡谷深处的养路工,一干就是25年。

石月亮所管养的(de)国道G219喀纳斯—东兴线62公里是贡山和福贡两县通往外界的干线公路。夏季烈日炎炎,是养护道路的最佳时期。余友妮身着橘红色工作服,踩在温度达40多摄氏度的路面,修补路面坑槽,清扫路面、桥梁、涵洞(hándòng)、边沟,修剪路肩高草,对(duì)沿线交通标志(jiāotōngbiāozhì)标牌进行清洁(qīngjié)维护和更换。

雨季(yǔjì)一来,由于辖区内没有可绕行的公路,一旦(yídàn)出现水毁、阻车,整个对外交通就被(bèi)迫中断。余友妮每天(měitiān)上路巡查(xúnchá),排除边沟淤塞积水、疏通桥涵泄水孔。常常干了(le)一天(yītiān)活收工回来,半夜被保通电话吵醒(chǎoxǐng),撑着疲惫的身体又赶赴现场。遇泥石流冲到路面上,过往车辆一碾压,板结成块,清理更困难。她和同事们只能用铁锹铲,手上磨起了血泡,包上手绢继续干,车轮溅起的泥水把她们糊成了泥人,只当自己披上了一件铠甲。余友妮带着同事们用行动践行(jiànxíng)“只有横断的峡谷、没有中断的公路”,移动的“橘子红”为峡谷过路人带来安全与希望。

科创“筑梦师”、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“领路人”,这是大家心目中的(de)临沧一中(yīzhōng)科创中心主任、通用技术老师郑德杨。

2014年,郑德杨第一次在操场上成功发射自制水平载人运载火箭,这是(shì)他“校园航天”概念(gàiniàn)的起飞。“培养航天人才是我一直在做的事。”郑德杨先后(xiānhòu)将自己和学生的声音通过长征四号乙、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送上(sòngshàng)太空。他组织“中国航天日”主题活动,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向学生视频致辞。他种植的太空种子果蔬(guǒshū)园喜获丰收(xǐhuòfēngshōu),为(wèi)学生们亲身实践种植太空种子提供机会。他辅导的学生在国际级、国家级、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,“郑德杨校园航天工作室”荣获“科创筑梦2023年度最具特色(tèsè)工作室”。

作为省“百名专家科技下乡”、省“大手(dàshǒu)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”科普报告团专家组成员,多年(duōnián)来郑德杨坚持参加科技下乡进校园活动,应邀到省内外数十个地区(dìqū)大中小学校、科技馆、培训班、党校开展航天科普系列讲座。从一届届学生(xuéshēng)科创(kēchuàng)梦的启航,到一名学子入选2024年“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”中国国家队,背后是郑德杨倾注心血的坚守(jiānshǒu)与托举。

“移液相差0.1毫升,都可能让患者承担风险。”这是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(gǔfèn)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质量控制室副主管施永艳牢记的(de)“底线”。工作中的她,自我要求(yāoqiú)近乎苛刻,不仅(bùjǐn)对每项数据认真记录分析,还要分别归类总结,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心得体会。

13年质检工作,她始终保持严谨态度,对接收的每一批待检药品,从(cóng)样品接收、登记到实验准备、操作,数据(shùjù)记录、分析,一丝不苟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检验(jiǎnyàn),确保每个环节准确无误。

随着药品(yàopǐn)行业不断发展(fāzhǎn)和监管要求日益严格,新的检验(jiǎnyàn)标准和技术不断涌现。为确保质检准确,她积极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把多年工作经验无私倾囊相授,有效带动部门整体检验技术水平提高,所在部门荣获“云南省青年文明号”称号(chēnghào)。

“我相信,只要(zhǐyào)每一位(yīwèi)药品检验员都秉持严谨、负责态度,就一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、有效的药品。”从入职新手(xīnshǒu)到同事称赞的施老师,施永艳对医药质检事业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。

2019年,章昊进入云南出入境边防(biānfáng)检查总站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,白天实操吸收经验,晚上苦读(kǔdú)巩固理论。仅用(jǐnyòng)1年时间,她便从“边检(biānjiǎn)小白”蜕变为业务能手,还取得了云南边检总站实战教官资质。

2021年9月中(zhōng)老铁路开通前夕,章昊主动请缨(qǐngyīng)加入新组建的磨憨边检(biānjiǎn)站铁路口岸执勤专班,研究贴合铁路口岸特点的边检勤务(qínwù)模式,参与客货运列车开通方案拟制、通关压力测试等工作,顺利完成了中老铁路客货运开通的专项勤务。

针对磨憨铁路口岸出入境国家和(hé)地区数量多、查验出入境证件种类复杂的形势,章昊积极研提前置(zhì)外国人入境卡片填写、实行口岸出入境流量动态管控、为列车司机提供登车(dēngchē)办理出入境手续等17项通关便利化举措(jǔcuò),均被采纳使用。

中老铁路开通以来,章昊累计查验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(chūrùjìng)人员(rényuán)10万余人(yúrén)次、交通工具8000余辆(列)次、货物30余万吨;查获重点关注人员52人,劝返涉赌诈人员70余人,实现旅客通关零差错、零错放(cuòfàng)、零失误。

边防线上的忠诚“守望者(shǒuwàngzhě)”

他曾是军人(jūnrén),一身戎装绽放热血青春;如今脱下军装,他坚守平凡岗位,兑现着退伍不褪色的承诺。彭贵荣现任普洱(pǔěr)市澜沧县糯福乡党委副书记、武装部部长,他用实际行动(shíjìxíngdòng)践行着“守边就是守国,守国就是守家(shǒujiā)”的铮铮誓言。

糯福乡地处祖国西南边境最前沿(zuìqiányán)、守边第一线。多年(duōnián)来(lái),彭贵荣用脚步丈量边境线千百次,将自己练成(chéng)“活地图”。2009年,彭贵荣因意外(yìwài)失去左腿,但他没有因此离开工作岗位。2020年疫情发生后,他坚守在边境线上,第一时间集结民兵队伍,在边境线上的16个卡点投入防控。

针对糯福边境形势复杂、矛盾纠纷突出、治安难点问题较多的实际,彭贵荣于2011年创新(chuàngxīn)探索(tànsuǒ)出边境治安管理“治安中心(zhōngxīn)户长”模式。该模式推广后,糯福乡突出治安问题得到(dédào)有效遏制,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。

糯福乡可耕地面积少且“地无三里平”,群众增收困难。彭贵荣多次外出考察(kǎochá)学习柠檬(níngméng)的种植技术,邀请专家指导,引入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,建立种植、销售一体的保障渠道(qúdào)。目前,柠檬产业已成为(chéngwéi)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。

昆明市场平价雪糕成主流 3—6元区间最受欢迎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